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作者試圖以基因的角度,解釋達爾文的演化論。
適者生存,也可以解釋為自私的基因得以生存。這邊說的基因,指的就是細胞裡的基因,並非隱喻任何物種或有意識的道德選擇,這邊說的基因,是以複製、延續自身作為最大動力的最小自私單位。
你是否曾想過,為何獅子不會將彼此視為食物,殺了弱小後將對方吃掉?從基因的自私目的來解釋有幾個可能。
首先,整個獅群極有可能都來自同一個祖先,彼此身上或多或少擁有相同基因,因此為了延續的私利,獅子不會互相殘殺。
二來,獅群中有一半的母獅,牠們都可能是自己未來的配偶,是延續自己基因的潛在工具,也不能殺。
再來就比較複雜了,考量成本和利益之後會發現,互鬥並不利基因延續。例如,獅群中有三隻公獅,B和C都是我的對手,但B和C也是彼此的對手,我如果殺了B,等於也是讓C少了一個對手,帶給C一大好處。所以我選擇讓B活著,說不定未來他們會殺了彼此,間接讓我有利。
最後這個原因同時帶出貫穿本書的另一個理論:演化穩定策略。
一切都是為了穩定,這解釋了為何同一物種在過度擁擠的情況下會自然減少生育。在自然界,過度擁擠是未來飢荒的指標,雖然生得愈多,能讓基因的延續量愈大,但如果數量多到食物不夠吃,代價很可能是基因全數滅絕。
這也解釋了為何動物(例如鳥類)會有平均產卵數,而不是盡其可能的生愈多蛋愈好。生得多,不但身體耗損的養份多,也需花更多精力外出覓食回來餵養雛鳥,因此每一種鳥類的產卵數量,都是寫在基因裡的被「精算」過的最佳利益。
本書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大多時候需要動用到數學和邏輯能力,要在此簡單舉例不太容易。當中包含了不同物種之間的群體穩定策略,也相當耐人尋味,有點類似囚犯困境的無限賽局版本。以及雌性之所以有生育年齡的限制,是因為高齡婦女,扶養孩子的基因擴散數,不如投資在扶養孫子身上。還有細菌與宿主之間的微妙關係,推演結果居然是我們每個人,很可能都是經過與細菌長久演化後的融合?例如我們身上長有毛髮在古老以前可能是染菌造成的病?
這是一本頗開腦洞的書,和我們一般理解的適者生存有著不一樣的切入角,更像是自私者生存,當然這邊指的依然是基因的自私,絕對不是要人有意識的自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看看,挺能夠拓展自己看演化論的角度。
我對《自私的基因》的註解:
● 非常有趣的一本書,用不同的角度解讀演化論中的適者生存。
● 所有的基因都是自私的,生存的動力都是為了將自己複製到最大數量。
● 演化穩定策略是群體最終目的,獨留自己基因有時並不會帶來最佳利益。
《自私的基因》作者簡介:(截自博客來網站)
理查.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演化生物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士,為世界知名的科學作家,每一本書都暢銷,且經常在各大媒體討論、評論科學的各個面向。道金斯的暢銷著作中,《自私的基因》為最重要的代表作,《延伸的表現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 1982)次之。此外,《盲眼鐘錶匠》(The Blind Watchmaker, 1986)與續篇《攀登不可能的山》(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 1996)都是演化生物學的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