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假象-我們沒有自己想得那麼聰明

你以為你知道的事,其實你並不知道。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但我愈讀愈驚恐 XD 那些我原本以為自己很了解的東西,現在好像變得不那麼肯定了,原來我遠比自己以為的還要無知。

當一個人在思考時,事實上,深思熟慮只占了大腦活動的一小部份,認知多半由潛意識中的直覺念頭所構成,這是人體對於耗能的自然取捨,否則如果什麼事都得用力想,腦袋會不堪負荷。但也因為如此,我們往往高估了自己對事物的了解,把那些模糊成一團的直覺當成了堅實的已知。舉例來說,多數人也許都覺得自己了解腳踏車的原理,但要他們拿出紙筆把腳踏車的結構簡圖畫出來,很多人就卡住了。

從古之今,人類的發展都需透過眾人合作,從以前的採集、狩獵分工,到現在各領域協同研發新科技。因為一個人的腦袋裝不了所有知識,所以我們仰賴的是蜂群式思維,把知識的不同面向交由群體成員來分攤。但也因為我們都生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因而未能區分自己究竟具備哪些知識,也就容易造成一種知識的假象:覺得別人腦袋裡的東西,我們的腦袋裡也會有。甚至只是知道去哪找答案,就誤以為自己知道解答。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病人在求診前先到醫療網站上查過資料後,便會對自己的醫療知識具有不切實際的信心,進到診間後,這個信心往往成了醫師進行醫療的一大阻力,病人明明只花半小時上網查了資料,卻有和受過多年醫學訓練的醫師懂得一樣多的錯覺。(我承認自己也做過這種事)

要當個聰明人,首先要先承認自己並不聰明,這裡講的不是謙虛,而是看清事實。我們的生活仰賴群體智慧,而不是自己當英雄。就算是一位成功的企業老闆,也無法對自己公司所有商品、行銷、稅務細節無所不知,必須和主管、員工們共享知識,才能穩定成長。

就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知識也不是你的知識,但無妨,只要不自以為懂就好。那要如何確定自己真的了解某樣東西呢?作者在書中有列出幾種能夠自我檢視的方法,不過我自己覺得最簡單有用的,還是唸書時期老師所教的:試著教別人。只有真的懂透徹,才有辦法講到別人懂,而不會愈講愈心虛或被對方給問倒。

我對《知識的假象》的註解:

● 知識的詛咒──我們傾向認為自己腦袋裡的東西,也會在別人的腦袋裡。
● 知識的假象──覺得別人腦袋裡的東西,我們的腦袋裡也會有。
● 很多我們以為自己懂的東西,其實只懂皮毛,大部份是存在 Google 和別人的腦袋裡。
● 清楚明白自己不是全知,才能掌握學習之舵,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努力。


《知識的假象》作者簡介:(截自博客來網站)

史蒂芬‧斯洛曼 Steven Sloman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布朗大學認知科學、語言學暨心理學教授,研究相關主題至今已二十五年。擔任《認知》期刊(Cognition)主編,著有《因果模式》。

斯洛曼博士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一般人如何將事物分類、命名與思想之間的關係。他也研究過歸納推論、機率判斷、決策過程與推理思維。近年來,他的研究著重於人如何用因果推論周遭世界。

身為實驗認知科學家,他十分重視運算的邏輯思維,研究往往跟高等認知面向有關,包括因果推論、決策與分類。他目前把重點放在人類的無知與知識共同體。所謂「說明深度的假象」,指的是一般人以為自己了解事物原理,實際上卻僅有淺薄的認識。作者認為,知識的假象源自未能劃清自己與他人知識的邊界,把別人的知識誤當成自己的知識,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混淆,是因為我們所知多半不在腦袋裡,而是貯存於所屬的知識共同體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