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女子-一踏入這間小屋,詛咒將永遠跟隨

這本《黑衣女子》是上個月逛二手書店隨手帶的,因著書評說它是「英式恐怖小說」的經典,所以我期待它會帶給我像希區考克系列一樣起伏不激烈、氛圍卻十足可怖的閱讀感受。

《黑衣女子》在英國初出版是在1983年,至今已三十年,所改編的舞台劇已於多國巡演了幾十年,並被列為「倫敦西區必看的三大名劇(註)之一」,舞台劇在 Youtube 可以搜尋到,只不過年代久遠畫質都不是很好就是。這本書在2012年也已經被翻拍為電影,電影名稱為《顫慄黑影》,不過聽說改了部份劇情,內容也不如小說來得精彩。

本書劇情主要是描述一位倫敦律師亞瑟,受派前往鄉間一處沼澤小屋,處理獨居過世的杜蕾布洛女士身後留下的文件,原本單純的工作行程,卻因小屋中發生的一連串怪異事件及亞瑟驚人的發現,讓此行演變為極度危險可怕的旅程。

▼ 每個章節開頭都有個詭譎的娃娃圖片烘托氣氛,我個人覺得這圖比故事內容還令人毛骨悚然 XD

英式恐怖小說向來都是溫溫順順的,著重於詭異氣氛的營造,但不太會有美式那種外放激烈血腥的場景,也不像亞洲式會讓你差點心臟病發晚上疑神疑鬼睡不著,所以如果是從小被嚇大的或習慣吃重鹹的人,也許會覺得《黑衣女子》這本書不夠恐怖不夠過癮。

但青菜蘿蔔各有喜好,像我這種明明沒做虧心事卻還是怕鬼怕得要死的俗辣,就比較喜歡英式的恐怖小說。

《黑衣女子》對於塑造讀者腦中的畫面很到位,因此氣氛也就渲染得相當濃厚,但也許是本書的故事比較簡短,加上30年來大家胃口被養大的關係,我看《黑衣女子》還是覺得它的劇情稍微單薄了點,甚至結局也早早就在意料之中,少了期待已久的震撼。而在看書的過程中,對於許多疑點一一被解開,腦中大多時候也只是「矮額!原來是這樣!」的感覺,驚嚇指數仍屬於相當安全的範圍。

註:倫敦西區必看的三大名劇分別為《捕鼠器》、《黑衣女子》及《探長來訪》。

——————————————————————————————————————————————–
我對《黑衣女子 The Woman in Black》的註解:

● 溫溫的、順順的,沒有血腥噁心或嚇破膽的情節,害怕恐怖片的人應該可以接受。
● 習慣重口味的朋友可能會覺得不過癮。
● 故事很短,三~四個小時就看得完。

——————————————————————————————————————————————–
《黑衣女子 The Woman in Black》作者簡介:(截自博客來網站)

蘇珊.希爾 Susan Hill

出生於史卡保羅(Scarborough),在倫敦國王學院受教育。她和丈夫莎士比亞研究學者史丹利.威爾斯育有兩個女兒。目前住在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並在當地經營自己的小出版社Long Barn Books。

她的小說和短篇曾獲惠特布瑞德文學獎(Whitbread Book Awards)、毛姆文學獎(Somerset Maugham Award)文學獎和萊思紀念獎(John Llewellyn Rhys Prize)並入選角逐布克獎(Booker Prize)。她的新作包括極獲好評的小說集《The Boy Who Taught the Beekeeper to Read》以及暢銷小說Simon Serrailler偵探系列《The Various Haunts of Men》、《The Pure in Heart》和《The Risk of Darkness》。此外她還寫了《蝴蝶夢》(Rebecca)的續篇《Mrs. de Winter》,以及被改編為舞台劇並自一九八九年開始在倫敦上演至今的靈異故事,《黑衣女子》(The Woman in Blac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